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黄帝研究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张岂之 罗 琨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黄帝的传说,这些传说有无史实依据?人们称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各种黄帝祭祀,其意何在?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极为重视对黄帝陵的祭祀?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认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
  ——编者
  罗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人们常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人文初祖”的匾额不仅高悬于黄帝陵正殿门楣,也深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那么,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
  黄帝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吗?
  张岂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在我国远古传说中,有两位伟大人物:黄帝和炎帝,后世的历史文献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一书中说,关于神农以前的事他无法了解,所以不写燧人、伏羲、神农三皇之事,但是依据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在《史记》中写了《五帝本纪》(这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篇首即叙述黄帝的历史,并涉及炎帝的事迹。
  罗琨:出土文物的铭文中也有有关黄帝的记载。1927年,甘肃定西秤钩驿出土一件王莽时颁布的长度标准器,其铭文首名就是“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祖述新莽政权的根基直达黄帝、虞舜,这是已知尊黄帝为“初祖”的最早文字记录。再向前追溯,传世铜器中有一件“陈侯敦”,这是战国晚期齐威王为祭祀先王铸造的一件盛食器,铭文有“高祖黄帝,弭嗣桓文”,标榜承嗣了齐桓晋文的伟业并同样叙述到黄帝。
  张岂之: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有些学者研究,少典部族原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蟜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也有的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后来黄帝部族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而炎帝部族则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湖南、湖北一带。这些都是学术观点,不是定论,可供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炎帝族和黄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后来夏、商、周三代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族的传说尤其受到重视。
  罗琨:这些实物和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黄帝的原型确曾存在且是远古领袖人物。
  张岂之:黄帝距今有多少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没有明确回答。不过,据一般的说法,黄帝距今约有五千年左右,所以人们习惯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年悠久、从未中断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黄帝是怎样从某些古族的“初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的
  罗琨:在中华大地上,对黄帝和黄帝陵的祭祀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所灭,秦国因伐戎救周有功而被列为诸侯,秦襄公自称少昊之后,开始设坛祭祀白帝。以后,逐渐增加了对其他四帝的祭祀。这时的黄帝只是五方、五色帝之一(五方的观念产生很早,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东西南北、四方四土,还有“中”“中商”)。到了春秋战国,作为“中央之帝”的黄帝已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四方之帝的迹象,如竹简本《孙子兵法》中记述,黄帝曾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战而胜之,取得了天下。
  汉代,继承和完备了祭祀五方五色帝的传统。汉武帝为了展示帝国的强大,在封禅泰山之前,率领10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祭祀了位于陕北的阳周(汉代地名)桥山黄帝冢,这是帝王最早拜谒黄帝冢的记录,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处于五方五色帝中心的黄帝,第一次真正突现出来。东汉,黄帝仍和其他四方之帝一起祭祀,但地位已明显不同,如《东汉会要》记载,向黄帝献祭的牺牲与天、地相同,要高于其他四帝一倍。
  张岂之:关于黄帝冢的位置,《史记·五帝本纪》有这样的话:“黄帝崩,葬桥山。”未指明具体时间和方位。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庙,在唐代已被敲定下来并列入祀典;宋、元两代再次肯定黄帝葬于此。
  罗琨:正是从唐代开始,黄帝完全从五色五方帝中分离开来。从元代开始,对黄帝的祭祀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全国各地逐渐出现很多三皇庙,举行地方或民间的祭祀。
  “三皇”之说战国已经出现,三皇,最早指天皇、地皇、泰皇(或人皇),汉代及其后出现多种说法,后来逐渐固定。唐代曾建三皇五帝庙于京师,其中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于春秋二时致祭。到了元代,普及了对三皇的祭祀,各府州县纷纷立三皇庙,祭祀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并将三皇祀为医家的先圣先师。明代一度禁止天下郡县通祀三皇,后来又在太医院建立了三皇庙。清代,基本沿袭了这一礼制,并列入《大清会典》。但是在民间,三皇庙依然大量存在。雍正四年开始,天下郡县奉命修建先农坛,奉祀先农,包括神农及所有有功于稼穑者,并定期举行耕藉礼。
  从此,三皇庙、先农坛遍及中华大地,以先医的身份出现的黄帝及三皇庙散布到中华大地各州县,使更多人熟识了他,由于黄帝已不仅是英名煊赫的古帝,而是开万世相生相养之源的医药之祖,与民生息息相关,更贴近了广大民众而受到广泛的祭祀。
  总之,对黄帝和黄帝陵的祭祀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初祖”祭祀的,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漫长发展过程中,各个古族早已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例如《大荒西经》记述北狄之国是黄帝孙始均之后,十六国时后秦的统治者自认为是虞舜苗裔,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则自称黄帝裔胄。所以,黄帝从某些古族的“初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是自然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黄帝”逐渐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随着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出现,黄帝开始是作为能定天下、有功于民的古帝而受到祭祀,但是按照传统习俗,只有帝王才可以祭祀前代帝王,所以这一阶段对黄帝立庙祭祀之地还限于传说中其足迹所到之处,祭祀者除帝王外,是自称有血缘关系的后裔。而随着三皇庙在天下各郡县的修建,对黄帝的祭祀,完全突破了血缘的纽带,其背景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对此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两个北方民族——蒙古族、满族建立的元、清王朝,这标志着逐步形成了对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认同。
  黄帝何以被称为“人文初祖”
  张岂之:黄帝时代,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黄帝时代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并学会打井和养蚕缫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发展原始农业、发明文字、制定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繁荣起来。创制冠冕衣裳,开始设区治民,在制度文明的创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黄帝的推崇就是充分肯定黄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开创史上的地位,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罗琨:是的,在很多的传说中,黄帝以及黄帝之臣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几乎包括衣食住行、礼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尽管有学者考证发现所谓的黄帝发明一件件都像梦一样消失了,但是这些传说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构筑了黄帝是“人文初祖”的认同。因为这些文明成果是否真的为黄帝所发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确曾产生于中华大地,并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作为这一历史进步的化身,作为筚路蓝缕、开拓文明的“初祖”,受到世代尊崇。
  张岂之:研究黄帝时代,从科学意义上说,实际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我国考古学者指出新石器仰韶时代后期和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起源期。黄帝时代就在这个时期内。中国文明起源与原始农业有密切关系,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遗址的广泛发现,告诉人们,距今七八千年我国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中国文明起源。例如,我们看到在一些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了陶纺轮、石纺轮和有孔的小骨针,这说明先民们已开始缝制衣服。他们还知道如何储备粮食(粟)。还可以看到,黄帝时代的先民们创制了一些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例如把谷物放置在石制的碾磨盘上,然后手拿石棒或石饼反复碾磨,这既可脱去谷物外壳,又能将其磨碎,便于食用。这说明先农们在谋求保护自己的时候,希望通过自身的活动在自然界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这一目的得到实现,便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提高。有了理性思维的发展,又有农耕物质条件的逐渐成熟,这才有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形势下多次祭祀黄帝陵
  罗琨:黄帝和黄帝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清代已确立了国有大事要告祭黄帝陵的礼制。辛亥革命成功,1921年1月孙中山就任大总统,3月派遣代表团祭祀黄帝陵,不久又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日。
  在民族危亡之际,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在祭陵仪式上,林伯渠受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宣读了毛泽东、朱德的祭文,其中说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国民党中央党部派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代表致祭。
  全面抗战开始后,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再次共同祭祀黄帝陵,号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日救亡,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黄帝陵祭奠。
  1948年3月,黄陵县和平解放,4月,陕甘宁边区即派人到桥山黄帝陵祭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5年至1962年都由陕西省副省长主持公祭桥山黄帝陵。1955年,陈嘉庚写信给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反映黄帝陵陵山荒芜,庙宇残破,无人看管的情况,毛泽东批示“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并转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央的关怀下,1956年黄帝陵祭亭得到修整。1958年,黄陵县政府上呈修缮黄帝陵报告,并请求毛泽东为黄帝陵题字。毛泽东将题字一事委托郭沫若,今郭沫若手书“黄帝陵”已制碑立于祭亭。1959年至196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陆续整修了黄帝庙大殿、碑亭、大门等。
  1980年开始,又恢复了清明节的祭祀活动,而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就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直接关怀,黄帝陵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方面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多年来不仅有盛大的清明公祭,还不时有台湾同胞、海外游子来此寻根,表达企盼祖国统一强盛的愿望。
  《管子》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告诉我们,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象征,是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的生活、创造中积累下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要珍视它,就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岂之:今天来谈黄帝,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见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今天的中华民族包含了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他们都对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追根溯源,在遥远的黄帝时代,随着中原部落的统一,国家雏形初步形成,这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值得后人永志不忘。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既要弘扬民族精神,又要有所创新发展,培育民族精神,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北京日报》 2002年12月2日
  

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3

您是第 位访客!